bc贷(中国)

学会要闻

第二届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前沿研讨会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4-08-12  浏览次数:14905

近日,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第二届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前沿研讨会”在贵州贵阳召开。来自全国的近30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分为六个板块,从“骨骼肌与代谢基础研究”、“骨骼肌与代谢临床研究”、“肥胖和糖尿病干预:饮食vs运动”、“新型激素与代谢基础研究”、“新型激素与代谢临床研究”和“他山之石——新视点与新视角”等方面对代谢性疾病的前沿问题开展激烈的学术争鸣。


专题一:骨骼肌与代谢基础研究

在管又飞教授主持下,胡苹教授作了题为《骨骼肌代谢调控衰老与再生》的主旨报告,从骨骼肌的发育、昼夜节律和免疫炎症等生物学过程与代谢的相互作用研究展示了骨骼肌代谢调控衰老和组织再生的重要作用;紧接着学术报告,李小英、管又飞、孟卓贤、刘峰等教授与胡教授进行了问答交流。围绕“骨骼肌代谢调控、质量维持”,赵同金、胡承、孟卓贤、李旻典、郑怡等分别从发育、脂代谢、肌间脂肪、昼夜节律、肌少症发病机制等方面分享骨骼肌与稳态维持、代谢性疾病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进一步丰富了骨骼肌与代谢基础研究的内容。

专题一讨论会掠影


赵同金提出骨骼肌组织损伤修复中涉及肌肉吸收和利用脂肪酸,并且骨骼肌代谢在器官间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朱大海教授提醒大家关注骨骼肌存在不同肌群,成熟肌纤维具有200-300个细胞核,骨骼肌发育对于成年后机体的代谢调控作用被低估。胡承提出代谢性疾病伴随肌间脂肪的动态变化,并指出炎症是肌肉再生的重要诱导信号。孟卓贤提出新型分泌因子和衰老相关免疫细胞在肌肉纤维转换和衰老中的作用。李旻典分享了昼夜节律的作用,提出不同时间吃饭影响肌肉在代谢调控和耐力运动的作用;最新的“脑-肌”生物钟互作研究可能提示意念在机体稳态调控的作用。郑怡提出骨骼肌的线粒体甘油磷酸脱氢酶-AMPK-线粒体轴可能是改善肥胖和糖尿病肌肉并发症的机制。

 

专题二:骨骼肌与代谢临床研究

在徐爱民教授主持下,围绕“肥胖和糖尿病的运动干预”,徐勇、余学锋、王广、谢岑、徐延勇等分别从微血管病变、RCT临床试验、胰岛功能、器官间对话等方面各抒己见,进一步探讨了骨骼肌与代谢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徐勇提出运动对肾脏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值得研究,临床研究需要考虑个性化运动和肠道菌群的作用;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余学锋归纳Look AHEAD、DiRECTRCT临床试验结果,认为单纯运动和单纯饮食都有效,还需要关注根据适宜人群制定合理方案,例如心血管并发症病人不适合运动,将量化的运动方案与特定的适应症匹配是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王广指出运动通过干预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缓解糖尿病,但胰岛功能失代偿会抵消运动的作用。谢岑提出骨骼肌参与的器官间对话在机体代谢发挥重要作用,细分肌肉亚型将揭示更多机制细节。徐延勇指出需要区分运动对不同病因肥胖的作用;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徐爱民总结道坚持长期运动会让器官间对话更协调,符合国家主动健康战略目标,运动过程中的量化指标等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解决临床问题。


专题三:辩论

在张惠杰教授主持下,正方辩手王计秋教授结合团队以及国内外的饮食干预研究,从五方面陈述饮食干预有效地减轻体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反方辩手朱大海教授则援引大量证据,阐明运动干预在防治肥胖和糖尿病的同时,有效提高肌肉质量和功能,预防减重和衰老中的最大副作用——肌肉减少症。正方与反方获得相等的支持,形成本次辩论的结论:饮食干预与运动干预在防治肥胖与糖尿病的作用同样重要。

研讨会集体合影

 

专题四:新型激素与代谢基础研究

在李小英教授主持下,王一国作了题为《Hormones in health and disease(稳态与疾病中的新型激素)》的主旨报告,回顾了经典代谢激素的历史沿革,阐述其课题组发现新型代谢激素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发与会专家的大讨论,对激素概念的内涵和科学意义提出新见解,形成共识。围绕“新因子、新机制、新靶点”,何金汗、李于、徐爱民、李小英、张晓燕、王广、管又飞等教授分别发言。

何金汗指出类器官、多组学等新技术在激素发现中的利弊,从药理药剂学角度对新型激素的临床应用进行优化有助于实现临床应用。李于指出肠道激素是前沿,往往具有靶器官多、效应多的特点,呼吁关注激素在疾病诊断中的生物标志物价值。徐爱民提议重视新型激素的临床验证研究,找准新型激素的临床适应症。李小英提出新因子新功能很重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让中国的研究产生全球影响。张晓燕从心肾代谢综合征引申出肾脏的内分泌功能。王广教授提出糖脂代谢转换与代谢激素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临床现象值得探索。

专题五:新型激素与代谢临床研究

在刘峰教授主持下,刘铭、刘军力、熊雪莲、张晶晶等教授围绕“新方法、新药物、新观念”畅所欲言。刘铭分享了用经典方法回答新问题的经验,以胰岛素的细胞内合成、剪切、储存等成熟过程的大量机制细节为例,指出揭示新型激素的相关机制细节对于完善新型激素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呼吁激素分泌具有脉冲节律和昼夜节律,是新型激素发现需要注意的重要特征。刘军力从分泌器官、受体、生理意义阐述新型激素的内涵,回顾现有质谱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建立高内涵筛选技术的迫切性。熊雪莲从临床诊疗分享了新型激素药物带来的临床机遇与挑战。张晶晶提出新型激素在代谢和免疫的多种调控功能是代谢与衰老研究的前沿。


专题六:他山之石——新观点与新视角

徐爱民教授做了题为《代谢性相关肝病的新型激素治疗》的报告,聚焦脂肪肝的生物标记物和基于代谢激素的新药研发;接着于晓教授的报告《胰岛稳态调控中的新受体》,聚焦胰岛细胞间信号通讯机制;张宸崧教授的报告《饥饿条件下碳源转换的机理与思考》,聚焦溶酶体AMPK途径在饥饿的生理反应协调糖类、氨基酸、脂肪三大代谢的作用机制。

研讨会圆满闭幕


会议为期2天,李小英教授在闭幕式上总结到,本次会议是中国生化与bc贷(中国)代谢分会的Keystone研讨会,会议形式有讨论、辩论、学术报告,针对骨骼肌代谢和新型代谢激素前沿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也是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专家近距离的思想碰撞,然而仍有部分相关前沿方向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充分讨论,将在以后的学术活动中继续深入研讨。

 

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

代谢专业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