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肿瘤医院
为积极响应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实验室开放月"活动号召,推动前沿科学知识普及,2025年6月10日下午,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与The Innovation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了"健康医疗大数据与碳氮耦合共塑可持续未来"线上科普宣讲活动。本次活动由The Innovation执行主管陈科博士主持,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教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谷保静教授,和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肿瘤医院叶足教授三位教授通过对谈,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公众带来了一场跨学科的前沿科学盛宴。活动累计吸引超过36万人次观看,线上互动氛围热烈,有效传播了健康医疗与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教授首先分享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核心资源与应用前景"。吴教授系统梳理了电子健康档案、基因组数据、穿戴设备监测数据等核心数据资源,并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大数据在疾病预测、精准医疗等方面的突破性应用。"通过分析百万级人群的健康数据,我们已能够提前预测某些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全新可能,"吴教授强调,"但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挑战,这需要技术、伦理和政策的协同创新。"其次,吴教授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在"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全流程中的应用。通过展示AI辅助诊断系统、智能药物研发平台等创新成果,吴教授指出:"AI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更通过挖掘海量数据中的隐藏规律,帮助科学家发现传统方法难以捕捉的疾病特征。"她特别提到,在部分慢性疾病筛查领域,AI模型的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为疾病防治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谷保静教授从宏观视角阐述了"碳氮耦合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通过展示全球氮循环模型和碳排放数据,谷教授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深远影响:"过量氮肥使用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与碳排放共同构成了当前最紧迫的环境挑战。"他介绍了团队研发的"碳氮协同管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农业系统中优化养分管理,可实现粮食增产与减排的双赢。
浙江省肿瘤医院叶足教授从微观机制出发,讲解了"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关联"。叶教授首先通生动形象的举例,阐述了DNA修复机制如何维持基因组稳定,以及修复缺陷如何导致癌症发生。其次,结合最新研究,叶教授讲述了PM2.5颗粒物和微/纳米塑料等环境污染物可通过诱导活性氧(ROS)产生、形成DNA加合物等方式造成基因组损伤。这些损伤若未能被及时修复,可能激活原癌基因或使抑癌基因失活,从而驱动肿瘤发生发展。“基于这些DNA损伤修复机制,我们可以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叶教授介绍道,"通过结合患者的基因检测数据,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个体化治疗。"
本次线上活动通过搜狐视频、蔻享学术、科研云等六大平台同步直播,总观看人次突破36万,其中搜狐视频平台单场观看量达31万人次,创下同类科普活动的新高。本次科普活动实现了多重突破:首次将健康医疗与环境科学深度结合;首次采用多平台同步直播模式;创下学会科普活动观看量新纪录。这些成效充分证明了公众对高质量科普内容的强烈需求。当医疗遇见数据,当健康联结环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智慧。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参与科学,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直播宣传海报
直播前准备
直播画面——叶足教授讲解DNA损伤修复与肿瘤
搜狐视频直播观看统计
© Copyright 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 - All rights reserved.